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鸿沟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太平洋岛国在资源匮乏和生态脆弱的双重压力下,努力探索科普教育解决方案,凸显出小岛屿国家在全球科学教育体系中的独特韧性。
太平洋岛国的科普教育根植于其独特的生态和文化环境。各国将本土知识体系与现代科学深度结合,构建了文化适配的科普路径。例如,萨摩亚将传统农业中的轮作技术与生态学原理对照教学,帕劳在海洋保护课程中融入土著禁渔令方案,强化学习者对科学概念的本土认同。
同时,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使得各岛国科普内容向实践性倾斜,如图瓦卢的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海岸线监测,基里巴斯将“漂浮房屋”设计纳入物理课程,使学生防灾技能与科学素养同步提升。这种“生存导向”的教育模式,不仅依托社区长老、手工艺人作为知识传递者,更通过低技术工具,如太阳能离线教育设备、广播科普节目等,弥合数字鸿沟,形成灵活多元的科普网络,彰显了小岛屿国家在极端条件下的创新弹性。
太平洋岛国科普教育的发展高度依赖国际援助和区域合作,形成“外部输血”与“自我造血”并存的动态平衡。一方面,联合国机构、非政府组织通过资金注入和技术转移,协助建立了岛国的关键科普框架,如瓦努阿图的移动科学实验室、所罗门群岛的灾害预警教育系统,但受制于周期性和资源条件,项目可持续性不足。对此,岛国积极探索内生资源整合机制,激活本土资源,减少对外部教材的依赖。另一方面,区域联盟如环太平洋大学联盟通过共享课程、师资流动,推动了海洋科学、气候建模等前沿领域协同研究,逐步构建起区域性知识枢纽。然而,这一过程亦暴露出太平洋岛国科普教育数字化转型高度依赖外部技术的问题,传统知识产权在国际合作中面临流失风险。为此,太平洋岛国相继出台本土化科普教育政策,推动岛国科普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023年,太平洋岛国论坛公开发布《太平洋教育发展框架:2018—2030》,成为小岛屿国家区域科普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该框架以“气候韧性、文化主权与数字公平”为三大支柱,要求成员国在2024—2030年间将至少10%的教育预算投入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并要求将本土知识纳入国家课程标准。
太平洋各岛国陆续出台具体政策。2023年6月,帕劳出台了《海洋科学素养法案》,将传统渔业禁忌与卫星遥感数据结合,建立社区主导的海洋资源管理课程。2024年1月,基里巴斯发布《国家气候教育行动计划2024—2028》,规定中小学每周增设4课时气候观测实践课,培训学生使用简易传感器监测海水酸化和海岸侵蚀状况。2024年2月,所罗门群岛发布《传统灾害知识数字化计划》,通过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采集部落长老的口述防灾经验,转化为多语言交互式教材。此外,斐济还于2024年3月启动太平洋慕课联盟,提供低带宽适配的开放式在线科学课程,覆盖海洋生物学、可再生能源等领域。
新政策体系凸显两大创新。一是建立传统知识产权化机制,如岛国论坛框架要求国际机构使用太平洋本土生态知识时需支付文化许可费,并将收益定向投入社区科普项目。二是采用多种前沿数字技术,如所罗门群岛采用区块链技术确保传统知识数据库的社区自治权,瓦努阿图推广太阳能驱动的离线增强现实(AR)教学设备,解决网络覆盖率不足问题。然而,政策落地面临双重矛盾。一方面,资金技术依赖加剧,如斐济慕课平台90%内容依赖澳大利亚、新西兰高校制作。另一方面,代际知识冲突显性化和监测体系空心化,如马绍尔群岛因缺乏本土评估专家,只得采用欧盟气候教育指标,无法反映核污染修复等本土优先议题。
近年来,太平洋岛国尝试通过区域技术主权和全球伦理契约破解困局。2024年4月,图瓦卢联合库克群岛发起“气候教育债”倡议,要求G20国家按历史碳排放量折算资金,支持岛国建设抗灾校舍和出版本土教材。同时,加快区域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协同,如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立了本土科学认证中心,制定传统知识学分转换标准,允许学生凭部落实践经历兑换大学科学学分。萨摩亚启动长老与科学家联席实验室,将台风预测模型与云层观测民谚进行算法比对,产出双轨制防灾指南。然而,这类探索仍需国际体系支撑。一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需修订《世界生物伦理与人权宣言》,承认传统知识为独立科学范式;另一方面,全球慕课平台应开放数据主权,允许岛国对科普内容进行本地化改造。太平洋岛国的实践不仅关乎小岛屿生存,更在于验证全球科学治理能否迈向真正的知识共同体。
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科普教育合作以气候韧性共建和数字公平共享为核心切入点,精准对接双方战略需求。
太平洋岛国受制于地理分散和气候危机,亟须提升防灾科技素养和低碳技术应用能力,而中国在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远程教育等领域积累下丰富的经验,可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例如,中国援建基里巴斯的“光伏储能”学校网络,既保障电力稳定供应,又作为太阳能技术科普基地;与斐济合作开发的海洋气候观测云平台,集成中国卫星遥感数据与岛国土著渔业历法,辅助社区制定可持续捕捞策略。此类项目将中国技术资源转化为岛国可触达的科普载体,由中方提供设备、岛国主导数据解读,确保知识主权平衡。顶层设计上,中国将科普合作纳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通过专项基金支持“小而美”项目,实现资源精准投放。
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科普教育的共融共通打破了“单向输出”模式,构建起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科学互鉴的知识生产体系。中国在合作中创新“双师课堂”机制,如中方科技人员讲解光伏发电原理,所罗门群岛长老同步演示如何用棕榈叶调节屋檐透光率。在教材开发方面,中国与瓦努阿图合编的《气候变化与定制农业》手册,将二十四节气与南太平洋种植周期对照,形成跨文化农耕科学指南。同时,中国汲取岛国生态知识,如帕劳海洋禁忌体系为中国海南珊瑚礁保护规定的修订带来一定启发。这种双向学习被纳入“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知识共享库。在能力建设方面,中国为岛国开设了“热带海洋科技”和“低带宽教育技术”等特色研修班,近3年培训了500多名教师;而中国工程师则通过参与汤加海堤生态化改造项目,深化了对传统海岸工程智慧的理解。这种“授人以渔”与“受人之智”的结合,重塑了跨区域科普合作的范式。
面对岛国数字鸿沟,中国依托技术优势打造“轻量化”科普解决方案。腾讯与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联合开发的离线人工智能自然观察助手,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帮助偏远岛屿学生辨识濒危物种,实现了“零网络”环境下的智慧学习。此外,抖音国际版(TikTok)发起太平洋科学挑战赛,鼓励岛国青年用短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视频记录本土科学实践,单条最高播放量破千万。
为保障中太科普合作的可持续性,双方建立了三级协同机制:在政策层面,签署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相关文件,将科普合作纳入双边自贸协定技术条款;在资金层面,设立蓝色科普基金,采用中国出资、岛国管理的信托模式;在社区层面,推广“鲁班工坊”经验,在库克群岛设立中太生态工匠学院,培养兼具传统技艺与现代工程思维的科普人才。这些实践不仅助力岛国构建抗灾型科学素养体系,更推动了共建“一带一路”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向科学文化“心联通”升级,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多元知识动力。
(赵会军系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全球南方研究院教授,赵硕系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项目[ZWQY250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