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当下全球教育变革的重要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赋予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新的使命任务。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积极部署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
本期,我们特邀相关权威专家、学者,以及教育数字化发展先进地区的教育局局长、中小学校长等撰文,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以及各地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过程中的思路与实践经验,以期为推进教育数字化提供更多借鉴和参考。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部署落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时指出:‘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愈发成为驱动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运作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和全方位重塑的引领力量。’数字技术这个新赛道、新动能似乎是‘器’和‘术’,但是一旦最大限度地进入人民的劳动和创新领域,进入历史进步的动力系统,就一定会使我们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就像造纸术、印刷术曾经使中国大一统文化的形成早于西方上千年一样;就像蒸汽机、内燃机引发工业革命时代来临一样。我们必须抓住技术创新的机遇,进入新的境界、打开新的格局。”
“建好用好平台是贯彻数字中国战略的实际行动,是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破冰之举,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汇聚了力量、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下一步,平台要进一步加快智能升级步伐,打造资源建设开放生态,推动常态化应用,以基础教育数字化助推基础教育现代化,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将数字技术整合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推动教育组织转变教学范式、组织架构、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从供给驱动变为需求驱动,实现教育优质公平与支持个体的终生学习,从而形成具有开放性、适应性、柔韧性、永续性的良好教育生态。其价值取向是,将教育变革建立在数字化转换和数字化升级的基础上,通过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促进教育系统的结构、功能、文化发生变化,使教育系统具有更强的运行活力与更高的服务价值。”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推进教育教学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全领域的再造重组,实现教育内部的系统性变革。因此,建设支撑高质量教育教学的智慧学习环境、实现对各教育核心场景的赋能,即塑造智慧教育新形态,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本途径。”
“随着新兴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与融合应用,人类社会迈入了以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基础,驱动生产、生活及治理方式变革的数字时代。适应数字时代发展趋势,推进教育数字化发展,已经成为优化教育生态、学校形态、教学方式,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成为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数字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联合国主管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在全球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从教科文组织的系列文献中可以看出,数字技术的教育应用,是教科文组织长期关注的重要议题,为弥合学习鸿沟、支持教九游娱乐师发展、改善教育治理等提供了实践指导及决策建议。”
“基于教师数字化档案建设成果,蚌埠市搭建了教师专业成长积分制平台,对基础工作量、教学业务、教学能力自我发展、教学业绩、特别嘉奖五个环节进行赋分,教育管理者可实时观察分析辖区或本校教师的动态发展情况,据此调整考评管理制度,精准开展教研活动。教师可以快速定位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克服职业倦怠和教研倦怠,激发内在活力,提升工作效能。”
“自2021年起,南海区以名师为核心,构建了线上线下研修共同体,依托“南海区数字资源云服务”平台,建设本土化、多层次、高质量的单元学历案系列课程资源体系,持续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平台等优质资源的应用融合,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教师精准备课与教学,为学生有效学习推送可用资源。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引进、整合、融合市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初步实现优质资源供给区域内与市场双循环。”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必须靠人才,人才必须依靠高质量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一体化’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事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协同发力、整体联动,才能全面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这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相互作用规律,以及它们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
周洪宇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我国当前社会现实情况来看,需要重新研究和界定新发展阶段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领域和边界。在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前提下,根据国家和地方财力适度扩大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围,进一步保障学前教育适龄儿童和特殊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的普及。以学前教育为例,应尽快将普惠性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可以通过加快立法,明确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属性;健全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统筹协调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一体化发展,提供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
谢维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原副校长
“教育强国意味着教育发展必须成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靠得住’的战略性与基础性支撑。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教育强国建设并不是要取代其他国家成为世界教育的中心,而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为其他国家的教育现代化提供一种新的选项,在世界上形成一种教育现代化的多元格局。”
“以毕生心血创建‘生命·实践’教育学和‘新基础教育’研究,在智慧推进的持续深化过程中,实现‘理实互生’,既成学术理论,又成变革实践。而且在理实互生中成事成人,既成教育学建设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蔚然深秀,又成研究者与实践者共生内生的新生活、新境界。从教60年,叶澜教授的自我定位是:一位甘心以教育学为志业的学人。”
时龙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在系统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演进的过程中,其中的关键要素具有影响系统状态的作用,因此,选择什么样的系统关键要素十分重要。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系统一度将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系统的关键要素,并将其作为衡量教育水平与政绩的重要指标,形成了应试教育的系统状态。为推进教育系统演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我们需要重新选择和确立关键要素,由关注学习成绩转向关注学习能力。”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教育研究院自2015年起,根据辖区内新校(园)急速增扩、新教师数量急剧增加、新课改挑战急骤增强等现实问题,立足不同学校、教师、学科、学段等实际情况,推行弹性制单、自主点单、上门送单的‘三单’助研模式,即弹性化研制教研服务菜单、学校或教师自主点单、区教育研究院统筹上门送单的教研服务机制,以满足不同学校的个性化需求,为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区域教育共富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支撑和指导力量。”
“学生的数字素养也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OECD 学习框架 2030》将数字素养与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并列,强调学生掌握数字能力对未来工作与生存能力的重要性;新西兰用‘体验、学习、调整’的模式,将数字学习列为课程的一部分,以培养学生的数字技能;澳大利亚将提升数字技能作为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一部分,推动雇主与培训提供者合作,强调全民都应成为数字学习者,与各州、地区签订《国家技能协议》,针对社会需求培养相应的数字人才。”
“现代科技不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类自身。在网络时代,我们要关注的不只是如何学习使用网络媒体、科技产品,更要反思人与网络媒体、科技产品的关系。网络媒体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孩子不应只是科技产品的顾客,不能一味地为网络媒体及其他科技产品的默认系统、程序所左右,而应更自觉地设定积极向上的‘系统默认值’,做出更加有益于成长的抉择,在没有媒介的生活中更多地获得厚实感知和真实交往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