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娱乐-九游中国最全游戏官方平台

数字时代教育人人可享处处可达-九游娱乐

新闻资讯
质量为本、客户为根、勇于拼搏、务实创新

数字时代教育人人可享处处可达

日期:2025-05-17 浏览: 

  “要提升人们的数字胜任力。”5月15日,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全体会议上,格鲁吉亚教育、科学和青年部部长亚历山大·图拉泽发言时表示。

  “人工智能和技术为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让新的技术真正融入教育和学习之中。”亚历山大·图拉泽介绍,因此格鲁吉亚将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核心议程。

  亚历山大·图拉泽说,我们希望能够提升人们的数字胜任力。格鲁吉亚成立了数字教育相关部门,确保将新技术与教育融合,让数字教育覆盖从小学到大学全学段,通过数字教育,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在职业教育方面,我们也希望通过数字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劳动市场的需求。”

  同时,格鲁吉亚的教育部也建立了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升级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的管理系统,改变了教育部门的运行方式。

  亚历山大·图拉泽说:“我们的国家非常重视教育数字化转型,这是一个重大机遇,坚信通过与各国的积极合作,格鲁吉亚能够在新的数字浪潮之中乘风破浪,圆满实现既定目标。”

  “我们正迈入信息时代,这将重新定义工作和教育。”5月15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图灵奖得主、康奈尔大学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认为,在智能时代正确实施教育转型,最重要的策略在于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报告中,约翰·霍普克罗夫特以与中国高校合作的“101计划”为例,着重介绍了中国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所做的努力。“101计划”针对12门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组成顶尖师资团队,对课程的内容、讲授方式、实践平台进行全面优化,引领带动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目前已成为集中全国优势力量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工程,并已在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中应用推广。

  他表示,当前,各省都在组建“101计划”工作组,核心任务是提升所在省高校的教学质量。普通高校培养的大多数学生,日后将在产业界工作,为提升国民生产总值和民众生活水平作出贡献,因此,他们更需要的是贴近实际、注重应用的教学内容。

  “迈入智能时代,中国政府深知提高教育质量对于中国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将其确立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报告最后,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如是说。

  “人工智能是颠覆性技术,它是游戏规则的改变者,人工智能挑战大学教育和研究的方式。”5月15日,渥太华大学校长雅克·弗雷蒙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提出,人工智能的发展,让大学教育的导向从知识传授转变为技能培养,在这一重大变革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尤为紧迫。

  雅克·弗雷蒙说,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让大学、学者此前拥有的学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垄断地位慢慢丧失。人们得到知识更为容易了,但对于知识的处理和应用质量还不是特别高,信息的完整度和准确度常常出现问题,“人们需要随时判断哪些信息是真实的”。

  雅克·弗雷蒙表示,大学要重点培养两方面的重要技能。第一个是批判性思维,这是凌驾于其他技能之上的一个重要能力。学生必须能够管理信息和知识,判断它们是否合理,并且要保持合理的怀疑态度。“尤其是人工智能工具所生成的信息质量,学生们必须保持一种怀疑和批判的态度。”第二个重要技能,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完全自主地掌控自己的思维。“随着人工智能的介入,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而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教育的未来、科学的未来、人类的未来至关重要。”

  5月15日,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全体会议上,武汉市二桥中学校长彭葆蓓作为现场唯一一名中学校长发言。她认为,数字技术可以链接教育与世界、链接城市与乡村、链接历史与未来。

  “数字教育会重塑认知生态,实现教育跨界融合。”彭葆蓓说,我们需要思考一个孩子、一条江河和一个世界之间的关系,大自然有生动丰富的教材,而数字化是万物互联的桥梁。“因此,我们建设无边界学校。用数字孪生校园,构筑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与数字空间三维平台;在长江水质观测站,把课程搬进自然;在微型生态湿地馆,把江河搬进校园,世界时时处处成为孩子们的学校。我们还开发沉浸式课程,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项目式学习的全过程运用,实现虚拟信息与现实场景交融、学科知识与课程体验叠加。”

  彭葆蓓认为,数字教育是惠及所有师生的教育。“我们需形成共识,无论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人人都有公平获得教育的机会,都应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她介绍说,比如,我们通过“城乡教育联合体”这一新的组织形态,把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链接在一起,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六百公里外的恩施州来凤县实验中学,实现了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师生共进,跨越了维度约束、打破了空间屏障。

  “我用华为的手表,它连接着我的手机。”5月15日,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全体大会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大学教授托马斯·萨金特从自己的生活、工作经历分享他对人工智能的观点:“我个人在广泛使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可以说我也是人工智能的学生。”

  托马斯·萨金特指出,人工智能的产品集结了成千上万的科学家的努力。比如公众正在大规模使用DeepSeek,但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其背后的逻辑。对于专业人士而言,仅仅使用是不够的,还要知道它是如何运作的。“所以我学习Python,并指导我的学生也来学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我更多地学到了新的知识和应用。”

  托马斯·萨金特创建了数量经济学国际学术交流平台QuantEcon,致力于通过增强经济学家的计算工具来改进经济建模。托马斯·萨金特说:“Python以及机器学习、计算机科学都是开源的,它不受任何的关税影响。开源的计算机科学是很多人工智能的基础。”

  托马斯·萨金特表示,身处人工智能时代,要理解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是如何运作、如何思考的。“基于对AI运作规律的理解,人类可以更聪明地思考、更明智地抉择,更好地避免错误。我们所处的智能时代是激动人心的。”

  “要加强各国教科网之间的互联互通。”5月15日,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全体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建平表示。

  吴建平提出了三点建议:倡议建立全球数字教育发展共同体合作联盟;加强全球各国教科网之间高速、安全的互联互通;推动全球数字教育网络服务和教育资源的合作共享。

  “数字教育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而数字教育的发展始终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纵观历史,各国的教育科研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吴建平介绍,全球教科网是世界数字教育的重要基础设施,目前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由政府资助的教科网,逐步形成全球教科网之间互联互通的局面,直接影响了全球互联网大规模推广和数字教育发展,是世界数字教育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中国教科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家教育科研互联网,是支撑数字教育发展基础的中国方案。”

  “我们要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世界数字教育的发展共同体,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吴建平说,面对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数字教育中面临的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中国教科网发起和积极参与了新一代全球教科网互联互通的规划和设计工作,将大幅度提升拉美、南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教科网络,与美国、欧洲和亚太地区教科网的高速网络互联互通,共享教育、科研资源。

  5月15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武汉大学校九游娱乐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文在报告中提到,随着世界加速迈入数字时代,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积极探索新的标准和路径,构建新的底层逻辑和教育生态。

  张平文认为,在培养理念上,要进一步从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能力塑造”。在数字技术助力下,学生记忆知识、储存知识的必要性更为下降,而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塑造的诉求则大为上升。在大学的组织架构上,以单一学科为核心、壁垒分明的传统院系架构、专业设置已跟不上知识迭代的速度,需要向新兴、交叉方向融合发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学生的自主性、成长性更应被尊重和激发。以考试、论文为主的考核方式已很难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而实践项目、科创成果等多样化、开放式考核,更能反映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教育是塑造人的伟大工程,高等教育更要在‘面向未来培养人、培养引领未来的人’上作出前瞻性探索。” 张平文表示,武汉大学将携手全世界同仁,践行数字时代教育的光荣使命与责任担当。

  5月15日,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新西兰驻华大使乔文博表示,人工智能的崛起和新兴沉浸式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重组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式。AI应该服务于人类而非主导人类。

  乔文博讲述了新西兰一所农村中学的故事:地处偏远的怀梅特中学的学生们在校园的虚拟环境中成长为自信、娴熟的驾驶员,“学生们可以在安全的数字空间中练习识别交通标志、掌握安全驾驶规则,为日后现实上路打下基础”。

  乔文博表示,智能时代为我们带来机遇,也赋予我们责任,我们必须确保这些新技术不仅能够推动教育成果的提升,还要能够赋能教师,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新西兰政府推出了一项为期10年的项目,明确了三大优先事项:确保人人都能随时随地获取高质量的、互联互通的学习资源,促使每位学习者和教师都能在数字世界中生存、成长和工作;提升全民数字与数据素养,助力个人发展、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在教学、学习、评估与科研等关键教育环节中充分利用数据与数字工具。

  乔文博表示,新中两国拥有长期、多元的双边关系,教育正是这一关系的重要支柱之一,它在诸多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比如学术研究、商业贸易以及人文交流等,希望在数字教育领域,新中双方能有更为密切的合作,共同造福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