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高校数字化发展报告》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联合编写,系统梳理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三年来高校数字化转型的成效、不足及发展建议,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及相关行业企业提供了全面参考。
在总体发展态势上,高校数字化转型新格局逐步形成并向纵深推进。教学新生态不断创新,科研新范式加速成形,数字治理能力持续跃升,数字化发展新底座迭代升级。然而,信息化队伍和经费不足仍制约转型进程,新技术发展不均衡且后劲不足,智慧教学平台对教学全流程的支撑未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科研全过程的覆盖不足,数据应用深度不够,数据安全存在短板,数字新底座离“好用”还有差距。
体制机制方面,高校普遍加强改革,数字素养提升显著,超过97%的高校由校级领导主管信息化,近1/3由正校级领导主管,信息化人员职称评审途径多样化,师生信息素养培训覆盖面扩大。制度规范体系持续完善,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机构定期会议的高校比例提升,数据管理制度普及,执行率提高。但信息化队伍规模总体不足,在职人员数量逐年递减,非在职人员数量锐减,而业务范围却不断扩大;信息化投入经费在2024年显著下降,师生人均信息化经费和占学校投入比例呈下降趋势,社会投入和政府投入降幅较大。
新兴技术应用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活动和实习实训领域快速渗透,68.7%的高校开展了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应用,近90%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双高计划院校均有应用。物联网、大数据、5G、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场景也稳步增长,如大数据在安全态势感知方面的应用增长17.2个百分点,5G在智慧校园和虚拟校园专网方面的应用增长约14个百分点。但新技术应用存在平衡性与充分性不足的问题,在不同类型高校间、不同场景间发展不均衡,部分场景应用比例低,且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增长出现放缓态势。
数字资源与教学支撑领域,信息技术赋能多平台融合构建教学新模式,“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在线课堂教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学和教师能力培训场景广泛应用,虚拟仿真平台、智慧教室等使用愈发普遍。高校以管理和技能双提升为抓手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质量评估成为督促教师使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的重要措施,90.7%的高校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不过,智慧教学平台应用深度和效能不足,网络教学平台对课程的支持率仅超30%,人工智能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率低;教师数字素养发展不均衡,双高计划院校和双一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流建设高校的措施更普遍,其他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相对滞后。
科研支撑方面,信息技术助力科研协作能力提升,基于基础和公共数据库开展科研评价应用的高校比例增长,双一流建设高校提供多种科研信息化服务。科研管理信息化驱动科研工作转型,科研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定率和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比例上升,实验室管理信息化涵盖的方面增长迅速。但信息化保障科研协作的能力不足,超过50%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双高计划院校存在项目协作平台建设滞后问题;信息化对科研过程的支撑作用不够,部分高校缺乏科研信息化管理制度,多项科研信息化服务无法提供,科研与新技术融合不足。
数据治理与安全保障领域,“三位一体”的数据工作体系初步成型,信息化部门业务范围覆盖数据规划设计和数据管理的比例提升,数据管理办法制定比例达87%,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制定比例增长12.7个百分点。数据应用在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发力,基于数据开展的教学评价、学习评价等应用比例超60%。信息系统和微服务应用稳步发展,核心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比例稳定在高位。但信息化对高校治理体系的支撑不足,发展规划类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薄弱,基于数据的决策类应用开展不够;数据治理赋能应用深化拓展不足,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应用覆盖率整体较低,数据对微服务应用的支撑不全面。网络安全保障方面,高校构建了“管理+技术+人员”三位一体安全架构,超过90%的高校实施多项网络安全管理措施,主流网络安全技术措施应用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