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AI)与数字技术正成为各国经济转型的核心驱动力。目前,中国与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等多个东盟国家签署了《关于加强数字经济领域投资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24年10月,在第27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东盟关于推动建立可持续和包容性的数字生态合作联合声明》发布,明确了将共建数字生态作为下一阶段合作重点。
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如老挝,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教育资源不足,面临严九游娱乐重的AI与数字人才短缺问题,制约了其数字经济的发展。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老挝的数字化水平在东盟国家中相对滞后,尤其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显著缺口。与此同时,中国凭借在AI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成熟的职业教育国际化经验,正积极探索“中文+职业教育”模式,推动技术语言与技能培训的结合,为全球数字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在此背景下,“中文+AI”模式有望成为中老教育合作的新方向——以中文作为技术学习的桥梁,帮助老挝对接中国的AI教育资源,加速本土数字人才培养。
当前,老挝的AI人才缺口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技术培训体系不完善、本土语言(老挝语)的技术资料匮乏等方面。“中文+AI”模式拓展了语言教育的功能性,使中文成为技术学习的桥梁,帮助老挝等国家更高效地对接中国的AI技术资源、教育体系与产业合作。这一模式不仅能够缓解老挝本土AI人才的供需矛盾,还能促进中老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深度合作。
当前老挝的数字转型仍面临关键问题:其一,老挝的AI人才缺口具体表现在哪些领域?其二,中老教育合作如何通过“中文+AI”模式有效赋能老挝的数字人才培养?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从老挝数字转型的现状出发,结合中国“中文+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探讨“中文+AI”模式的可行性及实施路径,为中老教育合作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建议。
老挝数字经济发展需求。近年来,老挝政府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现代化。2021年,老挝发布《数字老挝2030》(Digital Laos 2030)战略,旨在建设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并推动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该战略的核心目标包括:提高互联网普及率,改善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智慧城市、电子政务和数字金融服务;培育本土数字人才,以适应技术驱动的产业升级等。据老挝工贸部公布的2023年全年注册企业数据,2023年全年老挝新增注册企业21285家,注册资本总额为2096,740亿基普,来自中国投资的企业数量占8%。中老经济合作的深化进一步推动了老挝的数字化进程。中资企业在老挝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如中老铁路)、制造业与工业园区(如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磨丁经济特区)、新兴产业(中国能建光伏电站项目)等领域,这些项目均对AI和数字技术人才提出了较高需求。
老挝本土人才供给的瓶颈。老挝本土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瓶颈已成为中资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作为东南亚地区经济欠发达国家,老挝的高等教育体系仍处于发展阶段,理工科院校数量有限,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尚不健全,这导致在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现代管理等关键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笔者2024年12月在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中润光能老挝基地及江苏美科老挝光伏工厂调研时了解到,许多中资企业在开展大型基建、能源开发等项目时,往往面临核心技术岗位“一将难求”的困境,不得不以高昂成本从中国或其他国家引进专业人才。这种依赖不仅大幅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支出,更导致技术转移和本地化进程严重受阻。此外,深层次的挑战在于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隔阂。一方面,老挝本土员工普遍缺乏中文能力,而中资企业的管理体系和技术资料多以中文为载体,这造成日常沟通效率低下,技术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中老两国在工作理念、管理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老挝员工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对加班接受度低;而中国企业强调效率和执行力,这种文化冲突常导致管理摩擦。此外,宗教习俗(如佛教节日频繁)、工作节奏差异等问题也进一步加大了人才适配的难度。
中老校企合作的基础优势。中老两国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领域具备天然的互补性,为校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在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方面已经形成成熟的培养体系,高校建立了涵盖基础理论到行业应用的多层次课程架构,并配套开发了机器学习等专业课程群。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等实践平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打造了兼具学术与产业经验的教学团队。这些涵盖课程体系设计、实践平台建设、师资培养等多个维度的专业建设经验,可为正处于起步阶段的老挝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参考和借鉴。老挝方面,本土院校在生源供给和职业教育改革上具备优势。老挝技术和职业教育司司长努盘·欧萨在2023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论坛上表示,推动实施老挝《2021—2025年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发展计划》,加强各类培训、开发教学课程、制定专业标准,助推职业教育发展,老中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的目标是制定标准、培训人才,大力培养技术工人。此外,中资企业在老挝的深度运营,如中老铁路的智能化管理系统、智慧电网等实际应用场景,不仅为AI技术落地提供了真实案例,也催生了既懂专业技术又具备中文语言能力的人才需求。
中老院校企业三方协同的实施方案设想。三方协同的实施方案以专业共建、企业参与和政策支持为核心,打造“产教融合、中老合作”的AI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共建方面,中老院校联合开发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中方提供培养方案、机器学习等核心课程资源及师资培训,老挝院校负责本土化教学实施,并配套开发双语(中老)教学材料,实现人才联合培养。企业层面,中资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不仅提供真实行业案例数据和实习实训岗位,还参与课程设计及教学评价,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政策层面,依托老挝政府对数字化人才的高度重视,将AI专业建设纳入国家教育优先发展领域,为本土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最终形成“中老合作—产业对接—本土赋能”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中文+AI”模式为中老数字教育合作开辟了新路径,其价值不仅在于缓解老挝当前的技术人才缺口,更在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数字能力建设体系。基于当前合作基础,建议从以下方面深化发展。一是构建多层次人才交流机制。建议在现有中老合作框架下,设立“数字人才专项交流计划”,为AI领域的技术人员往来提供便利和政策支持。鼓励两国高校共建“数字技术联合实验室”,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借鉴中老铁路人才培养经验,建立“订单式”联合培养机制。由中资企业提出人才需求,中老院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施“语言+技术+实践”的三维培养体系。三是拓展合作领域。将AI技术应用从传统基建领域延伸至智慧城市建设、数字政务转型、跨境电子商务、智慧九游娱乐农业、远程医疗等新兴领域,重点开发具有老挝特色的应用场景,切实提升AI技术的普惠性和适用性。
[本文系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2年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老挝中文教育发展典型案例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研究”(22YH4FC)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