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发展数字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国家战略,深化数字技术与教育全链融合,探索智能驱动教育公平跃升与全民数字素养培育的创新实践,中国自动化学会将于为主题,积极探索智能教育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模式,全力打造别具一格的教育新生态,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智慧。
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战略部署、全面落实《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相关要求的背景下,大会深度聚焦人工智能教育全链条的关键环节,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创新、科普实践、社会资源五大维度特别设置五大平行会议,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耦合,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重构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平行会议,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科研的深度融合,围绕AI驱动的教育创新、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测评体系构建、在线教育教学服务及国产平台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标准化等核心议题,汇聚产学研多方代表,通过主题报告、互动点评、圆桌研讨等形式解析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个性化学习及资源智能配置的挑战与方案,推动教科研项目落地与教育智能化生态重构。
本报告围绕AI促进教育变革的序动力学、AI促进教育范式创变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的逻辑框架、智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展开,同时对AI共生教育的两难问题进行探思。
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导,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首席顾问、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专家委员、国家级教师培训管理者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特聘顾问、国家开放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市未来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学术专家等职。
2025年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是“人工智能+”行动的基础。探索从中小学到研究生以及人工智能继续教育等不同层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设计、教育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突出人工智能不同层次通识教育的深度不同、讲法不同、要求不同。
王万良,博士,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首批教学名师,浙江省杰出教师。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高等学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人工智能导论”负责人,首批人工智能课程国家级虚拟教研室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自然计算与数字智能城市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智慧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等。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8项,其中一等奖2项,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新形态教材6部,其中《人工智能导论》(第5版)获首届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数智驱动的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测评研究”立足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旨在构建一套科学化、智能化的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测评体系与工具,为教育决策者、教师及研究者提供量化评价依据,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标准化建设与个性化教学创新,助力青少年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
孙建文,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智慧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副秘书长等学术职务。长期从事人工智能+教育交叉研究,主持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自动化学会教科研重大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课题等10余项;在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ACM/IEEE Trans,AAAI,KDD,期刊或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荣誉。
“课堂教学三路视频智能分析与实证研究”针对在线教育对精准教学评价与个性化导学的迫切需求,聚焦课堂教学三路视频(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环境)的智能分析,旨在突破现有技术在实时性、动态性及多模态融合方面的局限,预期形成一套多模态、动态化的课堂分析工具与理论框架,推动在线教育从“数据驱动”向“认知驱动”转型,为精准教学评价与智能化教育服务提供技术路径与理论依据。
田锋,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宽诚育才奖获得者。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大数据算法测试与示范应用中心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慧教育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大数据专委会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正在承担或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人工智能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和横向课题20余项;面向教育、税务等领域,研制多个相关平台,已在全推广应用,并服务一带一路沿线万余用户;发表论文百余篇;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基于国产自主可控平台的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课程体系标准化研究”以《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纲领,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积累,旨在构建一套适配国产自主可控平台的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体系标准。研究以国产SoC芯片为核心,整合硬件板卡、嵌入式操作系统及配套软件,形成覆盖小学至中学阶段的课程体系框架。
朱立新,中科院博士,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高级工程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学习环境设计与评测实验室联席主任,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海芯技术顾问,前英特尔中国研发经理、前网龙网络公司研发总监、爱奇艺研发总监、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控制组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RISC-V芯片在中国信息科技教育中的应用,人工智能与STEM的教育、中国教育机器人研发、AI与教育大数据的结合、智慧教室、边缘计算与学习环境的研究和产业化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