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 河南正在建设国内领先的超算、智算中心,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超强算力底座。
图② 翔宇医疗经颅磁辅助治疗机器人。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今年4月,全球首个“AI+甲骨文”创新赛事在安阳启动,用算法“解码”甲骨的秘密。
济源钢铁上线废钢智能判级等多个AI应用,整体运行效率大为提升。
当甲骨文的密码被AI算法重新破译,当青铜器的铭文在算力服务器上折射微光,黄河之畔的中原大地,正悄然铺开一幅别样的人工智能新画卷。
这里,AI的战场不在喧嚣的概念竞技场,而在千年的文化沃土、轰鸣的工厂车间、希望的乡村田野。
郑州航空港区,超聚变生产线分钟下线年即问鼎国内AI服务器龙头;安阳殷墟旁,全球首个“AI+甲骨文”创新赛事正加速破译文明的“源代码”;兰考的麦田里,大模型3秒生成农事方案,指引“知天而作”的新农耕……
日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了一份汇聚233项创新成果的河南人工智能“四创”名单,它们印证了河南在人工智能领域并非只能跟随,还可以培育独特竞争力,同时也勾勒出一个迥异于北上广深的AI产业生态正在中原大地加速成型——这是属于河南的、扎根本土的AI实践。
ChatGPT、DeepSeek、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AI技术快速迭代的当下,河南有哪些自己的绝活?答案或在于将AI的锋芒楔入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最迫切的民生需求之中。
7月的香港中央图书馆,一场“了不起的甲骨文”大展惊艳四方,既有甲骨探源、文字衍化,又有XR沉浸式电影,观众戴上AI眼镜,瞬间穿越三千年,对话大邑商。
与此同时,在甲骨文的故乡安阳,全球首个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AI+甲骨文”创新赛事正如火如荼进行中。
“甲骨文研究离不开人工智能,AI算法在字形分析、缀合效率、文化创意等领域潜力巨大。”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说,希望通过“AI+甲骨文”的赛事激发跨学科协作,加速甲骨文从学术深闺走向数字时代的大众化、智能化。
AI给甲骨文研究带来了无限想象力。在日前公布的2025年河南省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中,该校申报的河南省甲骨文化智能传播与创新应用实验室入选。之前,安阳方面已携手腾讯等建设了全球最大甲骨文多模态数据集“殷契文渊”、甲骨文AI协同平台及“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他们正合力用算法“解码”中华文明的古老基因。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人工智能在文化场景的大规模应用,既拓展出新的文化消费需求,也开辟了文化创新的新路。
去年以来,河南先后有阿帕斯科技“阿帕斯大模型”、郑州丰嘉科技“博问文史科学大模型”、豫信电科“中原智企大模型”、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河南文旅(云雀)大模型”通过中央网信办备案。其中,有两家均为文化领域的大模型。
“我们打造的博问大模型具有千亿级参数规模,在此基础上由超500万份的高质量考古、历史、文物、自然科学等学术文献训练而成,在文博垂直领域能力全面超越通用模型。”丰嘉科技董事长郭军刚说,目前博问大模型已攻克内容准确性与意识形态合规性的双重难题,在全国近百家文化机构落地应用,引领公共服务智能化升级。
当算法从龟甲兽骨转向人体细胞,AI在河南同样展现出守护生命的巨大潜力。
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研发国内首个应用于临床眼科的“伏羲慧眼”大模型,汇聚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总计440万张模态图像,构建起一个跨越种族与地域的“数字眼底宇宙”。仅需一张眼底照片,就能诊断眼部疾病,甚至预测人体的健康状况,为精准诊疗开辟新径。
APUS在郑州建立全球第二总部,利用其千亿级多模态通用大模型与河南省儿童医院合作开发的智能诊疗系统,已服务超百万人次,单日接诊峰值破万。在中医药领域,河南中医药大学等多家机构正加紧研发中医药大模型,训练机器人学会望、闻、问、切,让医圣的千年智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AI大模型的价值不是在实验室里“跑分”,而是在真实场景中“跑赢”。当北上广追逐通用大模型时,河南选择了一条更“接地气”的路径:教会AI理解钢铁的裂痕、麦穗的病变、猪群的体温,乃至人脑的电波。
翻开2025年河南省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名单,AI废钢智能判级系统、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猪病AI监测预警系统、农业物联网病虫害智能识别应用系统……这份看似土气的名单,实则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另类答卷——“让钢铁学会思考,比教AI写诗更重要”。
济源钢铁是一个有着60多年历史的老钢厂,该公司携手河南移动、用友网络历时两年研发的废钢智能判级系统用上了最新的智能识别、深度学习技术,用30个算法模型实现像素级识别,替代老师傅的经验,判级准确率近97%。
“我们是钢铁行业第一家使用,如今该系统已推广应用于近20家企业,还吸引日本同行前来参观学习并落地。”济源钢铁集团副总工程师贾红伟说,实现废钢智能判定后,公司又先后上线了棒线材表面缺陷在线智能检测系统、炉号智能识别系统、钢包工位智能识别系统等多个AI应用,整体运行效率大为提升。
放眼全省,人工智能已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最重要的驱动力量。去年以来,我省发布中原智造、豫鼎安澜、天信矿山和华鼎雪豹大模型等工业大模型,推动1000多家重点企业本地化部署DeepSeek等大模型,还制定《河南省加快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计划到2027年,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应用场景覆盖范围实现从单点突破向综合集成全面跃升,建成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机器的“眼睛”学会辨识钢铁的裂痕,同样的视觉感知力,也在沃野上凝视作物的生长。当镜头转向养殖场,AI的感知力持续向下扎根,这套能力开始触及更复杂的生命体征。
在兰考高标准农田,“万象耕耘”种植大模型凭借对土壤墒情、气象变化、作物长势的实时精准监测,提供了“耕、种、管、收”全流程农事活动服务,推动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进入“知天而作”的新阶段。
在南阳牧原的养猪场,AI感知环境变化、读懂行为异常。在育种环节,AI技术更精准、更快速、更低成本筛选出优良种猪;在猪病预防方面,智能环控系统时刻监测着猪舍内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异常行为等。
对生命体征的解读,最终指向人类自身。在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脑电波通过算法转化为机械指令——AI从理解猪的体温,进阶到读懂人脑的意念。
深耕康复赛道20余年的翔宇医疗正快速将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现有产品线,目前已在脑机接口硬件、芯片、电极、算法、脑机交互康复设备五个关键环节实现独立开发,成为全国脑机接口技术落地转化应用场景最广泛的企业。
人工智能的繁荣,离不开算力、算法、数据三大支柱的坚实支撑,更需要人才与平台的聚合催化。河南遵循此道,以坚实的算力底座为起点,构筑吸引人才的强磁场,并打造协同创新的开放平台,全方位培育AI产业新生态。
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内,新一代高性能“嵩山”超级计算机计算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建的“嵩山”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集算力、算法、数据、开发工具于一体,为AI创新提供普惠服务。另一边,正在建设的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将成为国内领先的超算、智算中心,打造形成国家超算互联网运营、服务和资源调度核心枢纽。
郑州航空港区,超聚变5000平方米的算力装备车间马力全开。这家落地不到四年即问鼎国内AI服务器首位、2024年营收超400亿元的“全球独角兽”,是河南算力产业从零起步、高速发展的最好见证。如今,一条涵盖从整机到芯片、主板、内存、硬盘、连接器、散热器等关键配套的先进计算产业链正在形成。
郑东新区龙子湖畔的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挂牌数据资产和上架数据服务超1500个,汇聚数商千余家,累计实现交易额超34亿元,通过交易让河南丰富应用场景产生的大量数据热起来、活起来、用起来。
强大的算力基础设施和海量的应用数据,正成为吸引全球AI精英的“强磁石”。中原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明,这位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多项世界级创新成果的顶尖科学家,去年回到了老家河南。
“我们切身感受到家乡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和对优秀人才的满满诚意。”李明介绍,研究院成立仅数月,便已斩获国际学术大奖,在顶级期刊发表成果,并快速组建起30多人的高水平研发团队。
在李明看来,河南发展人工智能有基础、有条件,尤其是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丰富的应用场景、深厚的市场潜力。“我回到河南,就是要脚踏实地做中国老百姓需要的人工智能。希望走出一条世界一流的、河南自己的人工智能之路”。
人才与技术的聚集,最终需要通过平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今年,我省发布首批13个人工智能行业赋能中心,涵盖医疗、教育、种植、养殖、政务、交通、制造、文旅等行业人工智能应用,以及智能语料平台、科学智能等支撑性领域,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平台,推动重点行业人工智能应用规模化落地。
河南的实践,是一场向土地要答案的技术远征。AI的光芒,最终照亮的不是机器人的炫技,而是工厂效率的提升、农田产量的增长、患者生命的希望。随着这批创新力量的壮大与成果的扩散,河南的“智能因子”将更深地融入经济社会肌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
中原大地的AI新图景,正加速展开,未来可期。(记者 陈辉)